你好,这里是BIMBOX,我是老孙。

说来有意思,行业的寒冬,我们是最先知道的,却是最后感受到的。

作为圈子里的一个信息节点,我们比很多人提前听到了远方的坏消息,也同时看到各个群里关于行业诸多问题的讨论,这是提前知道的原因;而真的切身感受到这种寒冷,则是要等到真的很多项目拿不回钱、很多人真的降低了待遇发不下工资,最终才反映到我们账面上很难赚钱的尴尬。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这不是第一次面对生存的艰难,虽然比第一次少了些惊慌,但相信我,对寒冷的感知,我们和你一样真实。

时间回到2017年3月,有个叫BIMBOX的公众号,发布了第一篇题为BIM是什么的文章。到今天七周年。看到这个数字你可能想问:七年了,痒了没?

我搓搓有点冻僵的手,哈一口凉气说,痒啊,怎么可能不痒。

BOX的周年,传统意义上从来不是个搞店庆的日子,而是个不装、讲实话的聊天场。那就在这儿跟你聊聊,在行业低潮期里谋生的,跟你本质上没啥区别的我们,那些有点糟心的故事。

我把它称作创作者的窘境,同时也是像你这样的少数人的窘境。

01

2024年春节,我们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和善意,完成了以「向阳而生」为主题的BIM春晚直播,然后进入了对我来说很漫长的假期。

那场活动邀请了30家单位,每家出点红包、出点奖品,录视频出节目,最后以三个小时直播和持续8天的抽奖活动结束。

活动主题「岁暮天寒,吾辈却要向阳而生」不是瞎写的,知道大家都很难,希望通过一场热闹的活动,让大家看到行业有活力的一面,在新一年给每个人心里埋下一颗向着希望而生的种子。

但希望归希望,在艰难的日子里,人们会把慷慨的善良收起来,露出更多的獠牙。

直播之前几个人对接三十家企业,弄视频、弄PPT,好几天没睡个整觉,而开播不到半小时,评论区就已经被没抢到红包、没抽到奖的恶意评论占满,虽然有几个老朋友在帮着解释,但「搞内幕」、「奖品都被内定了」「大家不要看了主播在骗人」等等评论还是各种刷屏,有人干脆跑到赞助方的公众号去闹。

那天我心里有点崩溃,可能是对于一场付出了很多的公益活动,一分钱没挣却被抹黑的委屈,也可能是过去一年感受到的恶意,积累到了一个即将爆发的点。

总之那天熊仔和开开帮我把情绪压了下来,示意我所有闹事的全都拉黑,以后互不相见,后半场尽量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播完,然后精疲力尽地回家,准备过年。

因为这点小事情绪绷不住,以往不多见。人这架机器,有时候你可能说不清它哪里出了问题,但你知道它肯定是有问题了。

02

为了调节自己的情绪,也恢复一下身体的状态,我在假期尽量每天出去一趟,多数时候是一个人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出出汗,观察自己,对过去复盘。

压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点点积累的呢?

大概是从去年双十一开始,我们做了历史上最充分的准备,每个人都全力以赴,最终顺利完成了目标——的三分之一。

复盘的时候我们挠挠头说,今年建筑业大环境不好,很多用户自己都没挣到钱,双十一全国都不好,来年再战,balabala,有那么点避重就轻的意思。

收入严重降低,一定出了什么问题,只不过那会儿大家都太忙,被事情推着往前走,没有分太多心思去琢磨这件事。

接着到年底,团队接连支出了几笔比较大的款项,给开发的软件结尾款、交房租、给合作的老师结合作款,帮着一位江湖里的老朋友渡了个难关。过程中果子老师和佳明老师打死不要自己的应得收入,我们也非常感动,但这笔钱也不是BOX该密下的,于是把钱放到了进步学社的助学基金里,给后来人留下一颗种子。

总之,那几个月的持续支出导致收支失衡,我们自己陷入了难关。创业公司资金链短缺也不是第一次了,没事儿,想办法。

该干的事儿还得干,下一件事是每年一次的BIM大赛。

线上的BIM大赛搞到了第四届,我们开了场直播,请大家来给比赛提建议。很多人提的都是很棒的建议,但想达成都是得花钱的,我们算算,想办好了成本还真不低。

于是我出去走一趟,跟圈子里的朋友取取经,看人家的比赛怎么搞到经费的。

聊的过程中听到一位老友讲了段故事:曾经被邀请去另一个比赛当评委,他觉得人家参赛不容易,每个作品都很认真地评判,所有PPT模型都打开仔细分析,希望能做到公平公正,也为行业做一些贡献。

可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跟其他几位评委一聊,发现除了他之外,其他人都不懂BIM,甚至对BIM还挺瞧不上,只是凭着一些资历被邀请来,觉得比赛也就是年轻人在瞎搞罢了,谁的PPT做的好,就多给点分,模型甚至都没打开看。

反倒是这位老兄的认真,让其他评委如坐针毡了。

那位老朋友跟我说,看BOX的大赛,评委们都特别认真,参赛作品也不敢糊弄,每年都有能给行业启发的作品出来,可比某些走形式的比赛强,你们一定要坚持办下去呀。

这话我听着是挺开心的,一路走过来帮着大家开了眼界,不少人难得有机会和同行交流学习。我们帮着搭台子,让大家看到新思路、认识好朋友,甚至帮一些优秀的小伙伴找到工作,给参赛作品找到了商业化的机会,这些都是很好的反馈。

但在寒冷的年月,咱们还要多问自己一句,为啥一件大家都给好评的事儿,它不挣钱呢?

带着这个问题真诚地问了几个朋友,得到的回复是:比赛可以赚钱,但你不能只靠拉赞助,你得跟选手收费。看人家的比赛,获奖了哪有得奖金的,都得交钱才能把奖杯领走。

那选手为啥愿意交费?因为公司出钱。公司为啥出钱?因为获奖可以加业绩分。怎么让获奖能加业绩分?你得拉各种协会入场,盖章发文。协会凭啥给你盖章发文?你得分配好利益。利益从哪来?跟参赛选手收费。

噢,这不就商业闭环了!

听着这个逻辑,我一边点头一边深思:这个闭环里,好像真的没有评委认真打分的事儿,也没有作品质量高低的事儿。这两点反倒是耽误赚钱的。

一位前辈跟我自豪地说,他办的比赛就真的很LOW,他也知道LOW,对他来说选手把钱交了就意味着比赛工作已经结束,后面的评奖环节都是走个过场,省点是点。无所谓的,重点在于,大家都能赚钱才是正道。

另一位老施工和我说,要么你用别的事赚钱养比赛,要么你就别办比赛了,现在我们一年参加100多个比赛,都是一个视频四处copy,这个江湖水深,你们还是少碰。

有几位老哥们说,别听他们的,谁都有难的时候,我们出钱赞助,先过这关。我感谢后婉拒,如果是纯帮忙,还是解决不了商业模式的问题,谢谢兄弟了。

还有几个圈子里的老板说,赞助可以,是不是能走走后门,让客户拿个一等奖,开开心。我笑笑说不好意思,比赛全透明,真是走不了后门,来来来,钱咱还是不谈了,喝茶。

最终,在我们坚持不给开获奖后门,不接受纯友情帮助的前提下,还是有三家赞助商决定一起来,广告是得有,但需求很克制、不越界,产品提一嘴就行,希望比赛能办好,真的挺纯粹的,心存感谢。

不过有天直播预告发出去,第一条留言还是迎来这么一句:「是不是赞助商先获奖?」

我没回复,心想,兄弟,这不怪你,行业里这么干的人很多,你这么想可以理解,下次别这么想了。

03

三家赞助,有两家是在深圳谈成的,甚至其中一位老板是第一次认识,这事儿定下来时间没超过半小时,真的很佩服深圳人的果敢。

在深圳出差的时候,内部微信群里熊仔说了一下年底缩减开支的事儿,我正在一场酒局上认识新朋友,回了一句:努力争取这趟出差带些好消息回去,大家过个好年。

谁料想,第二天群里就传来暴击的消息,进步学社的部分课程,被一个号给盗了。盗版群主在群里大谈不要被割韭菜,自己是劫富济贫的英雄,可没多久这位群主又被更便宜的另一个群盗了资料,群主脸色一变,号召群里的人去打电话骂那个盗盗版的龟孙子。

岁暮天寒,没见向阳而生,反倒见了一地鸡毛。

让我有些难过的是,在那位朋友发来的截图里,看到了几位一直支持BOX的老朋友,头像赫然出现在了盗版群成员里。我默默删掉了截图,日子不容易,我不怪这些朋友,至于卖盗版的,收集证据,该起诉起诉,交给法律处理。

在深圳,我每天的时间切成四份:白天去采访、聊事情,晚上第一场酒和很多朋友一起聊天,第二场酒留给三五老友深聊,晚上一两点回到宾馆,开始第四段时间的工作:制作年度BIM报告**。**

就这么的,又迎来了年前的最后一个暴击。

报告一共70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有3000多份数据,差不多有20万多条数据要处理,每年都会在排版设计上下很多的功夫,一张一张地设计图表,从格式到配色都不放过。

这么干,倒不是跟自己的审美较劲,而是希望让报告能帮到更多人。越来越多朋友说,需要在各种场合引用BOX这份报告的数据,那就不能让人家引用的时候太丑了。

每年的报告都在醒目的地方写着:获得这份报告,就意味着你获得了里面所有数据和图表的使用权,不需要征得我们同意。

而获取报告有两个途径:如果你没时间,那可以花上几十块钱,支持一下我们的工作;或者花上十几分钟,填写问卷,那就可以免费获得报告源文件。

整理的累活儿我们来干,用你的一点真实数据换得全行业所有数据,这事儿挺有意义吧?也还算良心吧?我觉得还可以的哈,可还是很多人偏偏说不。

1月10号凌晨4点半,我把报告仔细检查一遍,做最后的加密和封装,把几千个参与填写的邮箱地址发给大宝,用来发送报告源文件,然后写完了文章,设好定时发布。

8点半,文章推送。

9点钟,朋友发来消息,报告源文件已经在盗版群里传播,还是那个口风,别被割韭菜,群主劫富济贫。

9点10分,我收到了第一个来索要免费报告的朋友的微信:「孙总,报告能不能免费发我一份?」

连着接到几个朋友的「友情索要」,我都没有回复。

确实,没人有那个心思和义务,理解你的付出和苦衷,那是你自己的问题;确实,有人觉得,几十块钱或者十几分钟的时间,最好都能捂在手里不放,但你做的报告,还是想看、想用;确实,我可以花时间去找盗版,也可以拉下脸来问你要一份,不就是个PDF嘛,别那么认真,耽误了交情。

我来不及为这事沮丧,揉着还没睡醒的眼睛,刷牙穿衣服,白天还有几家公司约好了要聊。

但可能是积蓄已久的失望到了一个点,那天我心里升起了一个声音,一个无数BIMer在失眠的深夜都曾经听到过的声音:

我做这一切,有意义吗?

要不,别干了吧?

04

有意义吗?还要坚持吗?

这是过去一两年,圈子里每个人都在内心偷偷问过自己的问题。

一次熊仔和我们说,媳妇曾经问他,放弃了更好的机会来做现在这摊事,后悔不后悔?这种来自亲人的问题,有的时候真的很沉重。

我想你也一样,想过这样的问题,往往这样的自我追问,都发生在日子过得不太好的时候。

想和你说的是,当初离开BIM咨询领域搞起自媒体,以为自己走的路还挺特殊的,可越来越发现,我们和很多搞BIM的人,一直在经历类似的东西——类似的期待,类似的逃避,和类似的痛苦。

重轻在他的播客《创作者的困境》里说过下面这样的话:

你在人群中努力发出信号,去吸引跟自己相似的人。同时你又要努力控制发出信号的强度,别太招摇了,以便在遭遇他人反对的时候,给自己留有后退一步的余地。

当你没有所谓的前景和把握,没人给你的付出一个确定的回应,你只好说自己就是在用爱发电、就是随便搞搞玩的、就是摸鱼的,而这样说只是给自己明明已经在全力以赴的事情,找一个可以失败的借口。

这就是创作者的困境,他会让一个人早上起来还觉得自己非常厉害,到了晚上又毫无理由的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而这哪里只是创作者的困境,其实它就是人的困境,不是吗?

有一件事我感受越来越强烈:很多还对建筑业数字化抱有希望的、胸中有一股火焰在燃烧的人,却不太敢公开承认对这件事的认真和坚持。

他们在大多数时间会嬉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会用自嘲的方式讽刺自己的工作,会表现得无所谓、只是混口饭吃,会用「群里只有我是垃圾」这样的话来让自己显得其实没有那么在意所谓的长进。

而当有人真的站出来,骂他们是骗子、是吸血鬼、是傻X的时候,他们又会真的很生气,憋红脸,一言不发。

有些是因为没有赚到钱,没赚钱讲什么都不占理。也有的是真在赚钱,但不想被人家说什么既当又立,还不如闷声发财,理想的事还是不谈罢了。

哎呀,别骂了,我自己都说是随便搞搞、凑合着玩玩,不认真的,你还能怎样贬低我呢?

他们会在和不搞BIM的工程人聚在一起的时候,气势上自降身位,好像自己给人家添了很大的麻烦,尽量少谈BIM的事情,以保证人格和面子上的安全;却会在只有少数知己在场的时候,一吐衷肠,为什么所有行业都可以被数字改变,我们不行?当然行,我们肯定能坚持到行业真的改变的那一天。

我理解他们的窘迫,因为我自己就在经历这样的窘迫。

做一个不随大溜的少数派,因为渴望确认而陷入脆弱困境的少数派,就是要日常面对这样的窘迫。

《创作者的困境》讲述了国外一个混YouTube的人,叫Jack Conte。他搞怪、翻唱、玩儿乐器,用奇怪的剪辑做各种有意思的视频,靠平台给的一点流量补贴维持生计。

做这样的事、赚这样的钱,你很难在传统上界定他到底是做什么的,为了避免解释的困难,当有人问他起他的职业,他干脆回答自己是搞音乐的——就像我经常跟亲戚说是搞直播的、很多BIMer说自己是搞设计的一样。

很久之后,Jack在世俗意义上获得成功之后,还会逢人就提起一段往事: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一个叔叔问他:「你是做什么的呀?」他觉得自己的职业不好解释,就像往常一样说是搞音乐的。即便这样,这个叔叔还是脸色一沉,握着他的手拍着肩膀说:I hope someday you make it**.**

Make it,啥意思?就是成功、成名、赚到钱,这句话的弦外之音就是说,一个还没有Make it的音乐家,就什么都不是。

很多职业都不会遭受这样的评价,比如一个设计师、一位程序员、一个公务员,即便没有 Make it,没有成功或者成名,在日常的状态也是能自洽的正经职业。

而这样的评价对于我这样的自媒体和你这样的BIMer,就是专属的精神暴击。

是,你可以再干几年,但你最好赶紧成功地赚到钱,否则还是回到传统而安全的岗位上比较好,即便那一样赚不到钱,但至少是正当的,是可以被理解的。

你知道,从你走上这条路的那一天开始,就有那么个东西一直在心里藏着:钱是要赚的,不过还有些东西,跟能不能 Make it 没关系,跟能不能搞到钱没关系。

但很快,你会遇到车贷、房贷、孩子的学费、父母的住院费,家人和朋友的逆耳忠言也会反复地提醒你,这些东西比所谓的热爱要重要得多。

那期播客最后是这样说的:

一开始你真的是因为热爱,选择了一个东西,即便它会让你熬夜、让你花钱去精进,你都乐在其中。

随着付出的越来越多,你越来越离不开这件事,接下来为了能长久地做这件喜欢的事,你要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一开始自我娱乐的任性。

为了自由,你得严守戒律,让自己变得更厉害。你得Harder, Better, Faster ,Stronger。

你得去学习,学习那些需要你的人本质上需要什么东西,而不是需要纯粹的你,或者你手里那些纯粹的技术,然后,你要想尽办法去满足他们。

你还需要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热爱在商业上行得通,有多少人买单比你想做什么重要,因为它才是决定你是否能继续做下去的原因。

于是你要在兜兜转转很久之后,回到那些你一开始就不喜欢的地方,和原本打算逃离的人接触,习得那些与热爱无关的能力,还要在打怪升级的路上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这就是我和你共同经历的困境,这不是多数人的困境,而是一个特定的少数人群才会遭遇的困境。

05

然而,这又怎样呢?

无论你承认与否,这种困境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自找的,从你自愿成为少数人的那一天开始,就做出了这个选择。

选择成为少数人,就应该有做少数人的勇气。

去年某位老师发布了一段「BIM的骗局」短视频,我在很多朋友的要求下,写了一篇长文来回应。其实我和那位老师本质上都不是干BIM项目的,他这期视频做了一拨人的嘴替,我这篇文章做了另一拨人的嘴替,帮着大家隔空吵了个架,谁也说服不了谁。

后来很多朋友来谢谢我写了这篇东西,不过咱们实际点,我的文章没到3万阅读量,这位老师的视频光点赞量就小6万了。背后这嘴替的人群,能是一个数量级吗?

再退一步,即便没有这场线上的争论,看看你的身边,你做的事多少人支持、多少人反对,反对的原因是什么,这么多年心里还没点数吗?

有个朋友跟我说,当时看到好几个施工群领导转发这个短视频,可等我文章发出来,他却不敢转发到群里。

看文章的人是少数,看短视频的人是多数,不认同我的人远远多于认同我的人,当我选择了创作方向时,这就已经是事实了。

愿意干BIM、搞数字化的人是少数,觉得BIM没啥用的、BIM动了大家利益的人是多数,当你选择了这个方向时,也已经是事实了。

这样的事实,不需要一个事件来提醒,我们早就该面对。但我们中很多人还是假装不知道,以为小日子会还不错地继续过下去,直到某个事件甩来当头的一棒槌,比如应收账款回不来了,比如账上的钱要见底了。

我们本来就是少数人,却一直不太愿意面对这些事实,会喜欢人少的地方竞争压力低,同时还总四处打听这条路靠不靠谱,期待获得多数人的认可。

这样的选择和期待,本质上就是冲突的,只能二选一,你得有胆量接纳这个事实。接纳了,想好了,再出发。

承接很多人的冷眼,把热情和期待作为秘密悄悄藏起来,在事情还没有「Make it」之前找到可以自圆其说的自我认同,在理想与现实模糊的边界处找到能够支撑生存的收入,这就是选择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做一个少数派,必须面对的宿命。

它当然需要勇气,但只要你的精神健康建立在大多数人框定的评价体系之外,做到这一点也没有那么难。

06

少数人走的路,也是一条路,甚至不一定是很难的路。只是怎么走,不能期待来自多数人的建议,你得自己想清楚。

春节之后,我们内部开了个会,砍掉了很多事,今年都不做了。

不做周边产品、不做新的社群运营(进步会员社群除外)、不主动挖掘商务广告、停止新的平台功能研发、取消一系列节日活动,不做软件代理、价值一般的内容更新不写,还有几件事再考察一下,比如盒聚变线下活动、BIM大赛、跨年活动、春节活动,精力不够的话也不做。

与之相对,绝大多数精力都放到几件重要的事情上,比如进步会员的专属内容和活动服务,比如一些重点学习内容的线下发展,比如智能建造领域的发力。

不是玩票,不是用爱发电,不给自己假装随便玩玩的退路,全力以赴,能把这几件事做好就够了。

以前我们选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却没有拿出勇气去服务于少数人。回顾过去六年,太贪,做了很多很多事情,有看人家做成的事、有听朋友建议的事,但很多都没做精。

我们太沉迷于满足多数人的期待,甚至做了很多事去讨好那些注定没缘分的人——眼看他们提出批评,眼看他们留言质疑,眼看他们在我们九牛二虎之后得到了满足,又眼看他们拍拍屁股转身离去,甚至没有留下一声谢谢。**

把定位和专注重新想清楚,认清只有为数不多的一部分人会成为真正的用户,也就没有那么多求而不得的精神内耗了。

时钟拨回到春节假期,那条清冷的马路上,我骑着自行车,思考着这些事情。回顾着年前面对恶意、盗版、攻击、污蔑和一切不尊重,其实放下多数人的执念,成为少数人,服务少数人,也就想开了许多。

这也是我们对圈子里还在这条路上奋斗的朋友,一点真诚的建议:停止对多数人的讨好,停止谈模式、谈理念,停止谈空泛的共荣和技术的骄傲,而是面向非常具体的用户,谈非常具体的价值点,谈他们的困难和诉求,谈你怎么解决这些困难,收多少成本,瞄准一点,把力气用在针尖上。

如果你恰好在一个大的机构,主流就是要谈那些大而虚的东西,也没关系,只不过自己要想清楚,企业层面可以谈空泛一点,对于你个人来说,还是要关注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在这个大机构里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BOX七周年进步学社有活动,如果你打算学点东西,不建议囤课,不赞同「买到就是学到」,真诚建议你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方向,定点爆破,都是老法师的真经验,趁着活动买一个就拿出时间来好好学习,知识掌握在自己手里,让自己解决问题的价值更大一些,要理性消费。

一晃七年了,你问我,痒了没有?

理想丰满,家长里短。当然有七年之痒,怎么能说一点不痒呢。

不过好歹也在行业里呆了这么久,起起伏伏的事情见得不少,也慢慢学会了向内看,反思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一味抱怨行业的不好、他人的不好。

2019年底,BOX陷入过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那会儿正经就是靠一门Revit族大师课,缓了过来,日后我们时不时念叨,当时买了族大师的朋友,就都是救命恩人,名单留着,总会有一天要好好报答。

2024年,我们跟随很多人一起,再次遇到了危机,没关系,这次还是靠专注地做这几件事,背水一战,在给大家伙创造价值的同时,拯救危机中的自己。

如果你想知道我们举团队之力进行的进步会员服务都有哪些内容,也可以在进步学社的首页找到它。还是那句话,生存不易,老朋友们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