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菜头 在我这里,书籍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种用途。一种叫做文学鉴赏,一种叫做信息传播。 前者需要高质量的翻译,或者说平衡原始语言和阅读者母语的关系。后者需要的是速度,是减少传播途径上所有的摩擦。因为一种新思想,一种新思路,一种新资讯出现,重点是你在第一时间获悉,而不是它们翻译得有多正确,有多优雅。出版社是一种权力结构,它决定了人们看什么,何时看。在我的少年时代,曾经买过一本风行全国的书:《美国流行歌曲101首》,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6 年出版。当时需要去本地外文书店排长队才能购买,每次到货都一抢而空。我得到了一本,《昔日重来》《秃鹰飞去》《五百里路》这些歌我都是通过这本书学到的。然而在当时我就心怀戒惧:为什么是这 101 首,而不是别的 101 首?谁来做的这个决定?决定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然后,这本书能卖几十上百万本,上百万人受到这本书的影响,认定这些歌就是美国流行音乐,而决定这一切的,也许是在上海某间办公室里的几个人。是否收录的标准可能就一句话:哎,这首歌应该有。 今天是数字时代,一切都是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信息自身追求无摩擦,无阻力。信息本身又是时间的函数,其价值随着时间膨胀或者衰减。对于个人而言,在特定的时间是否得到特定的信息,对于个人未来的影响可能至关重要。比如说,一个人在 1976 年得知 1977 年恢复高考。1977 年恢复高考这么简单的一条信息,在 1976 年就足以左右他的人生。所以,除了文学鉴赏之外,大部分书籍的作用是信息传输和信息传播。纸质书或者是电子书,语言文字或者图片,都不过是信息的介质。信息的介质没有那么重要,信息本身,或者说信息本身在时空间里出现的那个点才最重要。介质不重要,那么质量重要不重要?也不重要。信息在传输和传播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质量损耗。好的线路,好的纸张,好的译本,都可以减少这种损耗。但是敷设好的线路,生产好的纸张,翻译好的译本,都会带来时间成本,于是它们也会造成时间损耗,效率损耗。那么,你认为质量损耗和时间损耗,哪一个更为致命?对于新思想新创见而言,你一旦知道就是 100,你不知道那就是零。你在第一秒知道,价值是 100。你在第 10 年知道,价值是 1,和所有人都一样。更何况你在第一秒知道,那么你就可能成为新变化的一部分。而你在第 10 年之后,那么你多半只会是承受这种变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