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就是不爱学习的。90%的人,甚至更高比例,通过学校教育学到的不是学习方法,而是学习仪式。学习仪式包括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套看似严整的教材,几堂看起来像是讲课的行为,最好有些好笑的段子,然后有一些课后练习和考试,最后最好发来一张烫金证书。只要经过了这套仪式,那么就算是完成了学习。觉得自己完成了学习,那么就立即缓解了焦虑。—和菜头

短视频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塑造出一种网民的“新语”。卖货的主播喜欢说他们的货品是“天花板”,种草的视频主喜欢说“我不许你不知道”,美食博主喜欢说“入口即化和Q弹”,做电影解说的博主喜欢给角色起名“小美大壮丧彪”,当然,我们所有人也都成为了他们口中的“家人们”。 这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批层次参差不齐,文化程度从幼儿园文盲园士到大学博士不等的用户。为了传播效率,他们需要整合信息,让观众在最短时间之内理解和接受,并且要保持自己和观众之间的某种情感连接。—和菜头

大多数人有能力欣赏电影,但是未必有能力欣赏音乐?事实上,中国大多数人根本不值得用“欣赏”来描述他们对电影和音乐的态度。传统上,中国人都是经验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经验主义者的身份,要求把一切现有形式和过往的形式关联起来,功利主义者的身份要求一切都是可以解释的,可以理解的,可以自己二次阐释的,否则它就没有价值。于是,在现实世界里人们并不真正追求欣赏,而是追求“理解”。人们通常喜欢说这部电影你看懂没有,这本小说你读懂没有,这首乐曲你听懂没有? 看电影是一种体验,和听音乐喝红酒读小说看话剧一样,都是一种生命体验。你不能把体验这件事情变成了学习,你不能把欣赏等同于知识。人是无法靠知识欣赏任何东西的,你知道太阳直径是地球的109倍,其上不断发生氢聚变为氦的核聚变,因此形成一颗热等离子体不断发射光和热量,这对于你欣赏日出没有任何帮助。

当我学了音乐理论和历史,可以从不同角度去阐述为什么这个好,为什么这个平庸。但正因为大家创造了一个“语言”,所以才能以同样的尺度理解音乐。我发现觉得自己“听不懂”音乐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的感受后置了。 我不否认想要深入理解某个门类需要大量的积累,但是我也遇到过没学过艺术的朋友在俄罗斯油画里看见家乡,在巴赫的音乐里感受到平静。 无论听到什么,无论别人会怎么想,也要认真感受自己的内心。于是,这种感受才会得到培育,得以成长,最终契入音乐。—和菜头&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