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济学博士”林平之”,其自认为经济学类博士中保守估计也处于清北前10%,有一作经济研究或管理世界,英文以及top r&r.”林平之”在未名BBS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最近一直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研究的意义何在.经济学不确定性太高,很多结论即使用非常solid的实证都无法在未来重复.这样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以下为一些回答节选:

  • 我在博士最后一年也有同感,虽有不错发表,但感觉都是垃圾,后来去了业界,很香,学以致用

  • 首先不要用物理学或者自然科学的标准李定义经济学,经济学本身是用数学的方法来”比喻”社会,是一种metaphor,它们能发现一些规律就是非常大的进步.而且宏微观经济学发展到现在,的确也在社会上有很大的推动力,整个现代政府财政和金融的思路都和近一百年来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极度相关,更不要说资产定价理论对金融工程的贡献之大了. 另外,也不要觉得自己的文章发出来没什么用,其实科学本身便是99.9%的看似没什么用的讨论,最后有0.1%的人从这些讨论中汲取了灵感才做出改变世界的作品.但是这个讨论的过程很重要,没有它就没有学科进步。 就跟商业界的创新是一样的,1000家初创公司才能诞生一个改变世界的巨头,其他全都烧钱最后一地鸡毛,但是事先没有人知道谁会活下来,如果你不让这1000家公司先烧钱,那最后也没有那1个star。因为知识和企业本来就是一种无方向的“创造性破坏”,本身就是在无序碰撞中才能有些许进步。 如果觉得学界都没什么意义,那其实95%的工业界更是简单的机械劳动,而且大部分的工作在可预见的年份都能被机器人取代,至少写论文没法被机器人取代对不对?现在很多法律文书、会计分析都能用电脑做了,90%的二级市场价值分析报告都是拼拼凑凑毫无任何营养可言,至少一半的基金经理一辈子都没法严格打败市场,游戏和围棋高手现在100%打不过AI 其实按照楼主的逻辑,80%的物理化学试验、理论数学推导根本就是一些自导自演的游戏。就算有了什么成果,也对你的生活很难立刻有大的影响,但不代表没有用。 再一个,其实本人研究资产定价这么长时间,觉得每一篇高质量论文都是很有用的,而且一些anomaly被发现之后立刻就能变成非常有利可图的策略,能够持续盈利的策略是一定能让市场更有效的

  • 其实还是有很多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摆在那里的,比如中国人口老龄化到底有哪些影响,能不能用教育和科技替代,会不会真的影响未来发展。货币政策到底有什么代价,未来还会有金融危机吗?我发现在这些问题上现有的理论真的还是非常粗糙的,而已有的论文常常要么是用精细的方法去研究一些我不感兴趣的问题,要么就是用粗糙的方法来研究这些大问题,得出一些水平不高说服力一般的结论。。尤其实证常常都是做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 丢钥匙的人在路灯下找钥匙,因为只有路灯下有光.做学术的人也只研究一些”小”问题,因为这些问题能够套用已经有的计量方法

  • 试着写一篇策论,关于目前国内经济问题,言之有物,有理有据,自己假设在一定位置可以有基本的信心以此为框架,让经济系统运行的更好,如果你拿到这个题目,一点线索都没有,说明你读书和研究已高度异化,必须从自己关心的问题开始完全重新梳理了

  • 本人北大经济学博士毕业已经多年,在某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之前也挺迷信那些理论经济学模型、计量回归的,现在估计是限于研究的层次不高,确实觉得那些模型和实证没啥用处。 但是,如果毕业后混高校,还是得靠这些模型和实证,文章多了知名了才能不靠这些模型为生

  • 研究完波兰和俄罗斯的休克,不就能为中国渐进式改革提点建议了吗?当然不是所有问题都是经济问题。宏观数据也不一定都是真的。提了建议也不一定有人听。但是bsm模型有没有用?拍卖机制有没有用?同经济PhD,按说我的经济学水平应该不如lz,但是我是cs方向转过来的,经济学,尤其是很多微观模型,是帮助人理解社会的工具(宏观过于数学化是否还有足够的微观基础存疑)不能用计算机领域提高一点识别准确率的方法去评估社会贡献。PS跑星星实证确实有点无聊,要毕业找教职也是没办法的事。

  • 我本科就这么觉得了,所以放弃直博了,现在想想如果读了博去个垃圾学校躺平也很好,现在在找工作,发现大多数工作也没意义,可能就是如此吧

  • 哈哈,恭喜你总算学出门道来啦,这个问题我自信可以回答一二:

首先,你得想清楚自己的定位了啦。如果你的人生目标是为了人类做贡献,那我可以告诉你,经济学基本上没啥希望。它是社会科学,而且还是属于不靠谱的那类社会科学。这个性质不是取决于你发什么期刊,读哪个level的学校,而是Economics的逻辑就是如此,基于现实去做无数条不现实的极端假设,用自然科学的范式试图解决现实复杂的问题,所以就需要建立很多苛刻的模型来模拟,但这些模型都非常非常的粗糙,当然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的放宽假设进行实验等等,可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所以,说穿了99%的人都是自己哄着玩儿,剩下的1%估计是在真正推动学科进步,但以后的前景在哪里?我们有生之年估计很难看到了

再者,说到Economics本身,确实是两大致命问题——一是很难解释现有的东西,二是即使在这个基础上也无法预测未来。而且这个学科一切都建立在假设上,完全依赖于手段技术,如果假设稍稍有点改变,可能后续都要全部推翻。也就是说它非常非常的fragile,甚至一度我觉得它是个psudo学科,哈哈

我的意思不是冒犯经济学,而是想说你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认知,不要太理想主义,要把它看作你的职业和饭碗,为你以后生存和生活做铺垫,想想,反正是混口饭吃,在哪摸鱼不是摸呢?这就是很现实的

其次,“理工科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科学”,这句话一点没错。自古以来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想想中国古代几千年那次文明的进步不是得益于生产力的革命?古人都知道“盛世才修史”其实imply人文社科基本都是点缀,虽然乱世他们也有繁荣的空间,但那也是byproduct

  • lz都是在读博士了,建议就别纠结这些基础性的问题了,其实这些问题在大一大二就应该想透彻,至少要在postgraduate入门前决定。到了现在,如果没有退学的打算,那就更多的想想眼下,比如毕业问题、怎么找到更好的工作?发论文?找coauthor、tenure?哪怕是出国交流交流?以后是留京还是去二线?这些才是最迫切的
  • 第一,我个人感觉学术只是众多谋生手段的一种吧。大部分工作都是在重复一些没有价值的事情。比如,公务员还不是在给领导一遍遍字斟句酌“的地得”写讲话稿,央国企员工还不是像螺丝钉一样做一些唯手熟尔的事情。相比之下,学术还是有更多自主空间的。 第二,我觉得经济学还是比大多数社会科学更客观。虽然我们展示的都是能支持文章观点的实证结果,有意略去了那些不显著的结果,但这些支持观点的因果关系确实是客观存在的,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尽管不充分。至少,比那些“既要…又要”“一方面…另一方面”的纯思辨学科,要更有价值。 第三,我觉得经济学更像是历史研究,目的在于总结规律,而不是预判未来。当然,这也是受限于当前研究的技术手段。所以,从现象(数据)提炼出局部的规律(也未必非要放之四海而皆准,一时一地成立就行了)基本上就达到目的了。
  • 经济学本身是基于现实经济的学科,如果做不到预测未来就跟哲学差不多甚至还不如哲学,那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 经济学是有理论研究的,不只是实证,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逻辑非常严谨,本质上算是数学论文的一个分支

未名BBS Skdtewj: 我认为达里欧的整体理论框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忽略了当下国际社会相对于历史的一些特殊性: 1.核威慑下的热战可能性降低,(但)一旦开战可能给世界带来不可逆的毁灭性打击。 2.现代世界体系实际上按照币缘-地缘格局形成了沃勒斯坦的三级秩序,在美国军事经济霸权的控制下,美国可以不断地向其他经济体转嫁债务危机,将自己超发的货币兑换成其他国家的实物资源和硬通货,因此,美国即使进入债务周期下行期,崩溃的步伐也会相当缓慢,而且在美国崩溃之前,边缘国家会先因为承接转嫁的成本而崩溃,可以参看温铁军的研究。 3.他高估了美国的贫富差距与价值观分裂,而低估了中国的,实际上在美国,阶级意识是被有意地摒除的,在中国则不是。 4.人民币尚未放开兑换,不可能成为国际储蓄货币,不可能代替美元建立货币霸权。 5.达利欧的债务危机模型实际上没有考虑到不同的债务结构,实际上中美的债务结构完全不同,美国的债务主要是用于消费了,中国的债务则主要以基建设施、基础生产设施和房屋的形式固定下来了,后者将有更大的债务重组空间,也会导致不同的通胀传导机制。

还有就是,达利欧本人接触中国的渠道有些过于从上到下了,没能很好地看到中国的困境。 1.中国长期的出口型经济积累的产能过剩问题实际上非常严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尚不能解决问题,外汇难以保持增长态势,甚至在面对国际空头的战争中大量损耗,长期来看面对国际威胁的能力下降 2.中国长期以来对大量外汇的冲销性增发本币导致人民币实际上成为外储本位货币,导致货币政策主权丧失,难以逆美元周期进行调控,比如现在美联储进入紧缩周期,中美利差收窄甚至倒挂,极大地压缩了国内货币宽松的空间,只能依靠财政政策刺激经济。 3.房地产挤压实体经济,但是房地产市值是中国目前债务系统的基石,也是经济增长的最强发动机,处于一个大而不能倒的状态,为了不爆发债务危机和保护外汇,短期不能挤破房地产泡沫,因此可以预见实体经济的发展将会长期疲软,内需难以提振,很难实现经济内循环,最可怕的是人口出生率不可逆的断崖式下降,将来的内需与劳动力供给都难以保障。 4.从上世纪末开始至今的大规模基建投资拉动经济模式和房地产泡沫不仅产生了大量的债务,而且实际上是透支了国民在未来几十年的财富,因此目前看来将来的经济发展潜力空间有限,而且透支未来固定下来的财富以一种极不公平的方式进行了分配,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贫富差距,而且造成了立场与价值的冲突与对立。 5.中国过去三四十年透支未来的狂奔模式实际上破坏了人民的价值观,产生了金钱至上的观念,极度功利,不尊重规则,不尊重知识与创新,创新人才大量流失,人才培养出现了巨大的问题

个人一些判断: 1. 股票是市场的估值,债券收益率是其基准线之一.债券收益率提升,股市的估值通常都会下降,因为可以去买债券了,所以其也叫市场利率。 2. 当资金的需求方越来越多,借钱的利率自然也就提升;或者通胀预期大,大家借钱希望更高的收益,所以美债收益率上升。这也一定程度上代表经济需求强劲。而经济预期好对于避险的要求就会降低,所以美债一直涨,黄金就会一直跌。 3. 经济复苏,美债收益率上升,证明扩表刺激市场成功,但另一方面会在需求端带动通货膨胀的预期。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水就停止放还得加息缩表。于是全球流动性将趋紧,经济更拼消费意愿。 4. 如果一直印钱效果不大也不能一直印钱,不然美元不断贬值也会带来不能承受的利差,而且债务表太大终究有利息超过GDP的那一天,于是最终会停止印钱进而缩表 5. 缩表或者美国经济进一步上升,美元走强,中美利差缩小,人民币将走弱。因为人民币停止升值,外资流入的意愿就会降低,又将引发中国市场的动荡。 6. 美债长期收益率上升会加剧美国的还息压力,因此美国可能会买入长债,卖出短债(但不扩大资产负债表),利用现在的放水美元贬值抵消一部分债务压力 7. 如果资本市场只是因为放水带来经济发展良好的预期而热闹,那么一旦放水停止,熊市就到来,或者不断震荡割韭菜;而为了维持这种良好预期,还是会非常挣扎着放水,就像吸毒一样 8. 在赌桌上数钱,是最傻的行为.有些收益,只是暂时放在那里让人看看而已,过了牛市,就会连本带利的收回去.所以不要在牛市崩塌之前逃离,在上涨的时候就可以逃了. 9. 不管是美国还是庄家,都会通过类似加息-降息,推涨-抛售这样的手段有意收割发展中国家或者没有充足资金的散户,而即使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金融周期依然会来

2020年疫情全球大放水,比如美国一年放了过去200年22%的货币出来,据说无与伦比的超级通胀要来了?那么对金融业会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美国通胀和中国有什么关系呢? 使用美元结算的大宗商品中,因为美元走弱,大宗商品涨价,比如国际油价暴涨进而增加原材料成本,促使当地市场消费品涨价,引发输入型通胀。另一方面,如果要对冲美国通胀带来的美元计价的资产缩水,中国应当是减少持有美国国债,但是种种原因又不能这样做。于是最终中国消费品市场涨价,同时自己持有美国国债缩水,引发国内市场通胀。 在这样通胀背景下,金融正常来说会进入周期。 金融的本质就是加资本杠杆,大部分都是信贷,因此其兴盛与否取决于信贷交易的数量与金额。信贷也有很多种类,比如消费贷,经营贷与房贷等。对于政策的制定者而言,允许不同的贷款是为了给不同市场注入活力,扩表也是为了给实体添柴。现在超级通胀,政府可以拿这些钱去做各种项目稳定经济,或者干脆发下去刺激经济,这样市场上一下子注入许多钱,注入许多流动性。这些钱会促进许多经济活动,其中就包括信贷。 于是早期信贷行业会短暂繁荣,不过对于不同的贷款类型的帮助程度也不一样。如果人民习惯大手消费,利好消费贷;如果经济回报率较好,投资款有去处,利好经营贷;如果房子预期还是涨,不管已经多高还是涨,利好房贷。而这些贷款本身也受到监管的影响,如国家不希望房价再涨影响民生以及避免房奴还不起房贷的系统性风险,那么出台限购限贷等政策就利空房贷市场。 但是国家的钱不是白印的,是通过购买自己发行的国债实现的,对应的就需要去偿还利息,尤其是终究需要去还本金。或者说可能永远不会真的还本金(借新换旧),也会因为借的实在太多,终有一年的收入连利息都支付不了的地步。那么就需要在还钱的日子来之前,尽可能发展实体经济,使得货币存量配得上市场的产品价值总量,并且通过税收在内的收入偿还国债。但是实体经济总是逃不过繁荣-衰落的经济周期,于是总体上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业也会在通胀的末尾进入衰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