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学生的自我教育是根本
学生很难从战略角度看待自己的学习,更难持之以恒的为了目标而不断的努力.可是为什么他们要有目标,以及他们要有什么样的目标?所以其实对于学生的教育一直不曾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基本上在外力的推动下或者环境的裹挟下学习. 当处于温室,学生很难自动觉醒对自身的自我教育,而我们所有教育的根本则是帮其学会自我教育.
人与自我、人与工具、人与社会
1.2. SEL观察学习
-
注意力
:学生需要关注正在发生的事情。 -
记忆
:学生需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并在以后的时间里记住它。 -
行动
:学生必须在智力/体力上进行实践。 -
动机
:学生必须有动机,再现所学到的行为。
基于上述这四点,一个缩写词“MORE”来进行SEL:
在Model之前,要领但且领悟.
示范(M)——我通常花6-8周时间示范自己所教的各种技能。这样学生们就会注意到并记住它,一般我是在模仿社交和情感习惯的基础上进行示范的。
观察(O)——我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他们的个人行为,这样就可以用适当的社会情感技巧作出适当的反应。
回应(R)——我可以用SEL中的相关方式作出回应,如何使用这些方式,由课堂上的观察或事件决定。
鼓励(E)——在帮助学生关注正在发生的事情并记住之后,我就会帮助和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运用,并在日后不断练习,只有这样,遇到问题时,我们才能回忆起在这种情况下该作出什么反应.
1.3. 1.人际关系:接受教育前就要先建立起来
M
要教育好一个孩子,首先必须把学生当作精神上平等的一个人,尊重他们自己的人格.
第一天,我和14-17岁的孩子一起玩Play-Doh(橡皮泥)。我让学生们做一个简单的雕塑,来描述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理解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仅仅是第一步。 我们是从对他人表现出兴趣,开始建立关系的。在开始课程之前,我会让学生知道我是关心他们的。 O 每个学生都在制作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东西。由此我知道了他们喜欢的宠物的名字。了解了他们最喜欢的运动。 R 如果两个学生对同一件事感兴趣,我就会鼓励他们相互交流。这个“雕塑活动”也帮助我了解了学生,因为我让他们把Play-Doh作品写在一张纸上,上面要写下名字和作品的一些简介。 E 我给学生们看一张黑石头的图片,问他们是什么。十多年来,只有一个学生猜到它是一颗未经切割的钻石。我告诉学生,他们就是这样的人——还没有被磨砺,需要学习知识和技能。虽然大多数人经常注意别人的缺点,但我们应该注意其他人的优点,并帮助每个人在擅长的领域充分发挥优势。
整个学年,我们团队合作,发现学生的才能。我强调要认识到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天分和能力,以及同学们要对其他人表现出兴趣。这是构建关系的核心。虽然建立关系的方法有很多,但培养彼此的兴趣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1.4. 2.社会意识:与学生们沟通
这是我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两种方式中的第一种。 M:亲自打招呼 我喜欢站在门口,等候学生们进入“杰作剧场”(我们的教室)**,直呼他们的名字,看着他们的眼睛。**在某段时间,教授专业行为时,我会加上握手,这就教他们如何相互尊重地打招呼。 O 眼睛确实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很多事情。我能分辨出学生是否疲惫、忧虑、有压力、快乐,以及其他更多的情绪。 R 当我注意到每个学生的眼睛,并注意他们的行为时,就会问一些相关的问题,来了解学生们正在做的事。 E 我通常在开学8周以后,开始讨论为什么有名字的奶牛能产出更多的奶。而我们的生命中也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喜欢别人叫我们的名字。 然后我会和学生们谈谈自己一直在做的,并鼓励他们互相问候,还在开始上课前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这是一个帮助他们建立人际关系的好习惯。
1.5. 3.社会意识:树立真正的关注
M 这是我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第二种方法。当他们走进教室开始学习时,我会走到每个座位前,直呼他们的名字,问他们过得怎么样。 O 如果前一天晚上有体育比赛,我会问他们。如果我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件,也会问。我还同时使用肢体语言表达关切。 R 除了对学生讲话之外,我还对空座位(没来学生的空位)讲话。空座位很重要,因为它们代表了一个不在教室的孩子。当我把手放在他的椅子上,我会说出他的名字,然后问旁边的人他怎么了。不管发生了好事还是坏事,我都想知道。当然,有的学生可能不想告诉我,但也没关系,因为我问了,大家注意到了。 E 我会让学生们给缺席的同学发短信,告诉TA老师注意到了TA没来,并表达问候。我也鼓励学生对此表示关注。第二天,我问这个学生怎么样了。我要想让所有孩子都知道,他们对我来说很重要,他们不在时我很想念他们。因为我在乎他们。
1.6. 4.自我意识:做一个情绪调查
M
情绪调查
:学生可以口头或用表情符号回答问题。我喜欢利用表情符号调查。例如,一些老师会在门口贴一张带表情符号的表。他们让学生挥动手中写了各自名字的小旗子,以表达自己对某一科目的感受,然后记录到表上。
O
当我们经历的,正是要教的一种情感障碍时,我们都会更懂这种感受,而我与他们的感受是一样的。
R
作情绪调查时,我可能不会分享所有的结果。但了解了学生的情绪,我就会和他们谈论如何处理不喜欢的事情。
在智能手机上,我们可以设置个人播放列表,只听喜欢的音乐;然而,生活的音乐有时是无法为自己挑选的。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当我们谈论情绪
时,*也讨论不让情绪支配自己的重要性。*有时情绪会使我们误入歧途。
E
元认知
:我希望学生能退一步看问题,意识到他们可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心理上为自己设置障碍。 我认为,直面情感问题和情绪有助于将社会情感问题公开,有助于学习各种生活技能,最终更加成功。
1.7. 5.自我管理:与智能手机的关系
M
智能手机在教室里扮演的角色非常特殊。我可能会快速回复电子邮件,或者把手机当计时器,但有学生问问题时,我会把手机正面朝下放在书桌上,然后走向他们去回答问题。在生活中,人比手机更重要。
O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注意手机使用习惯。我们学校马上要用手机进行形成性评估了,但学生不自觉地就去翻社交App的动态。我的工作就是注意这些,并随时进行指导。
R
当我发现有指导机会时,就会和他们讨论沉潜研究
(需要20分钟才能进入最高效的状态)、睡眠
,以及自我管理
等内容。这些讨论必须是接地气的、真实的,否则,他们就会感觉“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成年人,又开始宣讲了”。
E
我会鼓励学生进行“数字戒瘾”,鼓励他们与朋友进行真正的面对面交流,让他们放下手机。当学生们在面对面的世界中建立起联系时,我会为他们感到开心。
1.8. 6.小组合作:指导团队走向成功
一些最伟大的SEL学习经历常常发生在小组中。当学生开发应用程序时,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份“工作”。我们有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助理、编辑、平面设计师,以及任何特定应用所需要的角色。在电影制作中,每个团队成员也有各自的角色:导演,第一助理导演,摄影导演,化妆和服装导演,等等。 M 在我示范如何领导团队时,有效的团队合作就开始了。在帮助学生组建团队时,我努力发现学生间的共识,寻找他们的优势。我们花时间讨论如何对待彼此,进行合作。 O 当团队开始一起工作时,我花了大量时间倾听。有趣的是,学生第一次团队工作时,一些好学生会抱怨其他人合作能力不行。他们会抱怨这个或那个,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在有效的团队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R 团队合作需要我在整个项目中提供关于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的额外指导。我根据不同团队所面临的挑战来设计指导。但除了SEL和团队合作方面的指导外,我还经常进行私人谈话,帮助学生解决个例问题。 E 在我的课堂上,我不是一个害怕问题的人。问题就像是一块画布,我们最终会在上面描绘出高超的学习经验。
SEL
不是既有的模版或课堂上能教授的。相反,这些是学生在激动人心的、充满活力的氛围中学到的,只有团队合作时才会出现。
用这个“MORE”的方法可以教更多的东西,包括有价值的倾听技巧,以及负责任的决策。
Vicki Davis
现在这个时代,被各种焦虑、不安包裹。因为我们当年也是这样被忽略过来的。 身为教育人,总要改变些什么。因为,**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后代也生活在不安与焦虑中而不知所措。**不希望他们被愤怒甚至戾气左右。-智能观
2. 顾明远谈教育
2.1. 我对教育理解的四个观点
1.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如果童年没有幸福,那么将来也不会有幸福
2.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3.
“教书育人在细微处”
越是低年级的学生,感情越是丰富,同时又很脆弱。往往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
4.
“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2.2. 教育问题何去何往?
2.2.1. 1.本质问题:教育本身并非没有问题
- 教育观念陈旧,教育内容方法落后。 其主主要是由于教育发展不均衡所致。重点学校造成的弊端越加突出.
- 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 我们教育观念不够合理。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中,教育的
工具性
太强了。过去是说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后来又提出为经济服务等等,不强调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教育本质应该是为了人的发展。 教育成了一种工具,是家长为孩子追求幸福的工具,是学校追求名誉的工具等等,没有把人看做第一位。教育当然不能脱离政治和经济,要为政治经济服务,但只有人得到发展了,才能更好地为政治经济服务。
2.2.2. 2.教育问题背后是社会问题
- 教育的矛盾是社会问题的反映。
不可否认,现在社会中存在分配不公。2007 年10 月我在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减负”座谈会上,就曾呼吁停止奥数班,我说奥数班摧残人才,结果当场就有一个学生说:
我不学奥数就上不了初中,上不了初中就考不上高中,考不上高中就上不了好的大学,上不了好大学毕业以后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我怎么养家糊口?
这种话出于小学生之口,又是可笑又是可悲。说明这是一个社会矛盾在教育内的反映。 2. 家长和学生也有很多传统观念。
比如“学而优则仕”,觉得书读得好就该当公务员(课程),就该当白领,中国没有国外“学而优则工”或“学而优则农”的想法,这也是社会观念和社会心理的问题。 3. 中国的攀比文化 中国是人情社会,别人家孩子考上清华北大,自己孩子考上地方院校,家长和孩子都觉得没有面子。这种文化和心态产生了教育的竞争,你让孩子学奥数我也要让孩子学,而不管孩子的能力或者兴趣。这种攀比表现在所谓“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种攀比不仅存在于个人,甚至上升到一个地区的政绩观(升学率高低).
2.3. 我们应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2.3.1.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
2.3.2. 其次教师本身要值得人尊重
2.3.3. 再次是师德问题。
现在出现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我觉得可能和教师对自身职业认识缺乏有关。
教师责任重大, 教育事业是很幸福、很光荣的事业,教师看到孩子的成长有幸福感,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延续和社会的发展. 有了这种认识,就能不断钻研,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就会感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国教育发展到今天很不容易,成就很大。像上海的PISA 测试就是代表中国教育好与进步的一面。
我觉得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可以认识到有些问题是社会问题,教育已经承担了不应承担的问题,学校只能尽量做好,校长只能面对现实,我们也要认识到教育不可能面对所有问题。 教育需要全社会参与,全社会都要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实际出发,逐渐地改变。